时间冷漠地无视我的饶告,拽着衣领不顾脚步趔趄,扑腾着筛糠的双腿踉跄地跨过这一年的终点。
泫的 2024 年终总结
时间冷漠地无视我的饶告,拽着衣领不顾脚步趔趄,扑腾着筛糠的双腿踉跄地跨过这一年的终点。
深圳的冬天从不会一直寒意凛人,刚度过了一件外套便可抗衡的元旦,选在一个初冬的午后,短袖外面套了件轻薄的防晒衣,去家旁边的「106coffee」开始这篇年终总结。
这家咖啡店开在一楼,只有几道熹微光线从高楼的缝隙间透射出来,照在玻璃墙外的男人脸上,他正和坐在对面的女人不紧不慢地攀谈,时间似乎走得慢了。恍惚间重新定神,光线又溜走了。
很久没喝咖啡,点了一杯卡布奇诺轻饮一口,看着外面的人,闻到手指上沾染了咖啡的醇厚气息。想了想,应该是指甲盖和指关节在嘴唇中间摩挲的习惯性动作,咖啡泡沫干涸后的固状物填进了手指表面的沟壑。
每一年都过得很快,今年变化了很多,尽管在走过的时光会记录一些片段和素材,可到真正动笔还是会手足无措,还是从时间线开始说起吧。
本文篇幅较长,也十分零碎,以下是标题大纲。
- 年初-简单的尝试与结束
- 年初-尝试后的想法
- 年中-离职
- 年中-离职后
- 年中-换工作
- 年中-换工作的选择
- 年中-入职新公司
- 周边的现状
- 焦虑即将而立的年纪
- 爬山与喝酒
- 适应一个人去吃饭做事
- 情感
- 戒掉游戏
- AI 带来的震撼与改变
- 最后
年初-简单的尝试与结束
2024 年 1 月那时快到过年,稍微闲了一些,和朋友聊了下就决定做一点简单的尝试。罗列了一些能做的方向,由于一些项目需要资质的困难或者是投入的精力成本比较高,几经排除,最后选择先做一个短视频账号看看效果。当前的互联网环境,在获得稳定流量后转化变现难度相对较低,可以去尝试渠道返利、广告等途径来获取收益。
我们的做法是从油管爬取一些宠物类的搞笑视频,然后通过脚本切分成很多个 3 分钟以内的短视频,拉了某个剪辑软件里面魔性但我看来有点土的搞笑 BGM 作为背景音乐,同时在几个不同的视频平台发布。
计划按照每天午饭前和晚饭后分别发布一个短视频的节奏,连续发 30 天以上。经过实践,尽管有一些播放和点赞,最后的粉丝转化率不太理想,以某号平台为例,粉丝数才不到 20 个。到过完年回来上班后,因为各种原因最后放弃了下一步的改变和尝试。
年初-尝试后的想法
我写了好多年的博客,深知优质原创内容的困难性,追热点的重要性,以我自己的标准来做要投入大量精力,但是我很懒。所以很多年前就想清楚了,不打算把做自媒体和个人 IP 作为主要挖掘的方向,于我而言,只是记录和交流的一种方式。
察觉到另外一个明显的变化,在 B 站上前几年关注的唱歌 up 主今年播放量明显变少,可能有 100w 以上的粉丝但是播放量只有不到 10w。当然单纯从粉丝数转化播放量的角度看,10%的转化率是合理,但和之前的视频数据比对,差异就很大了。我怀疑是 B 站的运营人员修改推荐策略,取消了一些自然推荐流量的倾斜。
这次实践中自己也发了不少搞笑短视频,加上工作里面跟推荐系统的对接,来推测常见的视频推荐逻辑。在没有购买投流的情况下,在视频发布后先通过算法模型给视频打分,如果非平台新用户而且质量不够,就让视频在那儿呆着。
如果视频被机器认为优质,会尝试分配少量推荐流量(例如让 50-100 个人刷到),通过这些用户的点赞评论分享等数据来判断是否应该分配更多的推荐流量,或者当某些播放数据达到特定条件之后会人工召回重新审核,判断是否要分配更多推荐流量。
尝试阶段去发视频,都会勾上原创,因为可能给更多的推荐流量倾斜,但是搬运的视频还是有不好的影响。在发布一段时间后,会被系统的原创检测警告,警告几次之后就几乎不分配流量了。
我猜测视频是被召回检测到站内已有同样的视频片段,或者被人举报非原创内容。搬运视频玩出花看起来也不是长久的事情,我认为要么原创,要么二创,需要内容作为频道的内核。
年中-离职
今年发生的重大变化是换了一份工作,年初因为晋级被卡,自己也排到了团队末尾的位置,自然地改变了工作状态。领导人还是不错的,出绩效的两个月前还提醒我考虑一下外面的机会,考虑下自己的发展。
打心底还是谢谢领导的,如果我站在他的角度,也是为手下的人考虑得仁至义尽了。只是我离职前基本处于比较摆烂的状态,对团队的氛围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后面气氛稍有尴尬,不太好意思提请领导吃散伙饭。
很早就知道按闹分配的原则,这个世界多数时候都秉承着「爱哭的孩子有奶吃」的原则。本来以为我会不一样,结果到了追求更多利益的时候并没有什么不同,也是人之常情吧。
于是我在 7 月从前司离职,离职那天同事给我发了公司楼下盛香亭热卤的店子照片,说之前他和我还有两个朋友在那儿吃饭,现在大家都已经各奔东西,想来有些唏嘘。看了下刚毕业入职时的封培小组,我居然是组里最后离职的人。
离职前几天就把比较多的东西搬回家,最后那天早上出门还是天朗气清,跟领导说去办离职手续,拿完离职纪念品,走出大楼立马下起了大雨。上午 11 点打个车回家,看着一颗颗雨滴顺着重力划出一道道丝线,直至车窗上的终点,心里也是一阵翻滚,这一切结束了。 什么外网问题、线上告警统统与我与我无关。
回想这一段经历,大概会想起之前写的代码;刚入职的时候领导让每个新人都要做的练手案例;这几年开发 C 端业务积累的经验,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有每次有不懂的问题去找组里的大佬,都能获得解决的方法和思路。跟着一群优秀的人同行,真的可以学到很多。
年中-离职后
感觉在 2022 年以前,大家都是招兵买马,看着旁边的人越来越多,看着一些老人慢慢成为领导;而 2022 年开始,则是周围的人一个个消失,周围的一些领导也一个个消失。
刚离职的几天有种不真实感,早上醒来有要提包出门的惯性,在转念一想,不用上班,翻个身继续躺下。在群里看看大家准备上工搬砖,心底瞬间一阵狂喜。快乐的事情不是不用上班,而是别人都在上班的时候我不用上班。
大概在 7 月中旬的时候,某次碰巧去了宝安区的霸王茶姬,喝点东西顺便看书。下午 3 点的店里居然人满为患,尽管是在暑假期间,但大体辨认看起来并不是学生占大头,属实困惑,难道这些人都不用上班吗?
男人第一次收到花,一般是在他的葬礼。 今年的我打破了这个惯常的规律,离职之后在家玩的时候,朋友因为买多了送了我一堆吃的和一束花。
另外在离职期间自己交了一次灵活就业的社保,按照最低额度的养老保险和一档医保缴费,付了 1193.08 元,入职后好像公司重复交了一次。
不用上班的日子除了没收入是真的很快乐,尽管也没有朋友一起去玩,一个人在家待着也很爽,我可以整个国庆在家待 6 天都不出门。离职到入职新工作大概有 40 多天,除了在家呆着的前后两周外,中间还去了一趟新疆。
有兴趣可以看看泫的新疆游记(一),大概印证了新疆很美,我对旅行虽不抗拒不排斥,但也兴趣寡淡。有时候心里早已有了结论,出门远行是为了找几个论据,但是很多逻辑不是单纯凭思考就可得来,还需要不停地实践试错。
年中-换工作
换工作比较纠结,之前一直不愿意主动去改变方向进行尝试,在原有的环境里拖着。工作几年之后,当各项工作方式逐步熟练,会导致思维方式的局限,但是看到前司组里同事对问题解决方案依然追求极致,还是很佩服。
由于市场竞争比较激烈,找工作对我这种面试水平比较一般的人来说,有点难。主要看招人的岗位是不是真的急招,很缺人干活。很多公司的岗位是挂着,看你满足要求就约面,如果面试表现没有特别优秀或者很聊得来,就很难被选中。
在面试的过程中倒是有个问题让我记忆深刻,问我未来三到五年的职业规划,我确实没有规划,也就实话实说。 我回答的大概意思是「目前没有规划,就正常做项目后面成为业务负责人。如果说一定要有什么规划,就是在这里锻炼好项目落地的经验有机会去创业。」
我觉得很多人应该会一直迷茫,迷茫到退休。
年中-换工作的选择
这次在各种因素的推动下终于做出改变,总共就简单面试了 3 家公司,最后拿到的机会是深圳的国企和武汉的互联网公司。之前加了一个武汉的交流群,了解到武汉更为恶劣的就业环境,如果回武汉工作几年被裁或者一定要跳槽换工作,那将是很困难的事情,也打消了最近几年有机会就考虑回武汉的念头。
本来是有点想回武汉,爸妈身体都不如以前,外婆和奶奶也因为身体原因住院。虽然我比较冷血,也觉得跟爸妈近一点比较重要。我不喜欢给家人打电话,也没啥能说的。
最近几年经历了互联网的动荡,在互联网跟大家一起卷已经卷不动了,最终选择了深圳相对稳定的工作。参加工作后,自己对互联网的热情完全消磨殆尽了,我虽然不够上进,执行力也很弱,但是在学校比较闲就会捣鼓东西,写博客分享很开心。
参加工作后,业余就不想再碰代码相关的东西。不仅如此,原来在学校自己赚了几千块钱买 iPad Pro,可以天天玩开心好久,尽管今年也换了新的 iPad Pro,却没有那种纯粹的快乐了。
年中-入职新公司
短短的一个多月,连续换了好多个不同的场景,不同人生活在各自的世界,形形色色的人像 NPC 一般各自扮演角色,没法独善其身。
大概在 8 月底我入职了新公司。刚来的前几周倒是很轻松,而后立马忙起来了。国企果然符合我一贯的刻板印象,会有复杂冗长的流程约束,技术基建的支持相较于互联网公司比较落后。基建落后倒可能不是坏处,恰好推动自己去摸索完善小团队开发的技术架构,实践成熟的开源方案。
还有个不太好的印象是工位区域的人口密度比较大,明显感觉空气不是很好,密集的座位很容易导致一个人中招一群人感染呼吸道问题。我时常感觉空气中病毒载量过高,它们不断地想要袭击我。
在新的工作中,要承担很多运维和对接协调方面的工作,有时候都没空写代码。总体的工作时间和在上家公司其实相差无几,但是工作强度肯定是比互联网公司低的,希望在后面完成更多的技术优化与重构后,能让下班的时间更早,有精力做一些自己的事情。
之前跟朋友聊天,如果做工作之外的东西,不管是兴趣还是盈利/非盈利的副业,逻辑上讲都应该屏蔽同事和领导,否则会让他们觉得你工作不饱和。尽管不太好,但我在这方面从不避讳,应该不会屏蔽任何人,更应该反思为什么自己的效率那么低,执行力那么差。
周边的现状
周边认识比较多的朋友都基本工作 2-4 年左右,还在学校的时候,就听说过比较共识的一句话:「大家刚毕业的薪资差距不大,但是在毕业 3-5 年之后,不同的人薪资差距就会开始明显拉大。」现在看来这句话也没啥毛病,但又好像哪里不对。以前的潜台词感觉是依靠在公司内的迅速晋升,成为核心梯队很快开始带人或者跳槽,而现在的拉大差距主要是依靠跳槽或者身处在超高速发展的一线公司这两种方式。
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今年的情况明显比去年前年更加严峻,各家互联网公司都十分默契地通过裁员来降本。几个月前,上周还在一起吃饭朋友某天午休过后,被叫去谈话沟通裁员。几乎没有交接流程,当天就收拾东西滚蛋,十分残酷。
一线互联网公司的裁员都很标准规范,按照流程给赔偿,大家也都能接受,有些人甚至很开心。我朋友这家公司在快发年终奖前进行裁员,这种操作还是在业内被诟病不少。
周围不少跳槽的同事,找工作相对来说还算顺利(不是容易),但比较多都换了城市,而且互联网公司都会卡涨幅,随之而来的可能是更长的工作时间和更大的工作强度。都说现在环境差,找工作难,但是换个角度讲,总有公司和部门在招人,这群在一线互联网公司有 3-5 年工作经验的人应该是市场上最受欢迎的一批求职者。
而另外一个现状是在 35 岁附近的人跳槽比较困难,如果是小公司往一线大厂跳槽难度很大,如果是大厂多年老员工跳其他公司,现在市面上公司还有 leader 岗位的坑并不多,这类人的年包也处于较高的水平,下家也不一定接得住。
由于我所认识的工作年限长的人很少,看得不透彻,也刷到过自媒体的博主来采访在震荡形势下主动或被动转到其他行业的案例。另外还在圈子内看到比较多的,有去香港做保险代理人。
焦虑即将而立的年纪
入职新公司后某次加班到凌晨才回家,洗完澡躺在床上望着窗外,远处街道的路灯被眼睛发散成光点,没有霓虹那样的绚丽色彩,稳定冷静地释放光亮。红绿灯下催促前车的喇叭声此起彼伏地嘶吼,或急促,或短暂,或长鸣不歇。
小猫就在右手边趴着,回头看看我,再看看窗外,又突然被门口方向的声响勾住耳朵,如呆住一般凝神细听,少顷再安然自若地趴下,目光依旧往可疑的方向四处扫视。
看着血色如碗的月亮在西头一厘厘掩埋到高楼之下,这座不知疲倦的城,不论是凌晨两点,三点,抑或四点,皆是车水马龙,未闻止息,仿佛这个城市有一刻停下来都是不正常的事情。
我挺早说过卷不动了,感觉自己不是一个做大事的人,但是应该没有人不想有钱,不想要成功。马上就要三十岁,没有啥令自己满意的成果,更不谈遥遥无期的买房立业,和周围人比较之下会很焦虑。对我来说,能做一点自己掌控并且运营的产品工具应该会更加开心和有成就感吧。
我记得前司刚入职没几天的一次吃饭,领导问我有什么目标或者理想,我回答是:「我在很久之前就受到互联网分享的影响,也经历互联网改变大家生活的阶段,我的梦想就是做一款好用的产品并且可以让大家都用上!」
当时领导说:「那我们这儿很适合你,我们的产品用户活跃很高。」我只表现出不置可否的意思,后来做了一堆我觉得没啥意义的需求后,这个问题就被抛至脑后。
说起梦想,小时候没人知道自己长大后会做啥。前段时间和朋友聊天,大家提到小时候的梦想是什么。我从小就喜欢玩电脑,那个时候希望长大以后可以天天玩电脑,到如今居然实现了。
以前觉得白领在机场,腿上放着一台笔记本电脑打字,是很炫酷的事情,直到实习和毕业工作才知道这件事有多苦逼。但如果平时没啥事情,在咖啡店写写东西看看书,不需要和人沟通,确实挺舒服。
2024 年已经有了一些尝试,也去探索了 2021 年想的点子,后来因为懒也没有推进。再后来发现有人做了我设想的类似网站上线,希望 2025 年能有实际性的突破吧。
爬山与喝酒
第一次徒步是在 2023 年底去麦理浩径二段,前司组织的活动非常贴心也适合新人入门,一直没适应跑步的我找到了比较合适并且强度不高的锻炼方式。以前周末常常会觉得精力耗尽,就在家打游戏也很少出门。
阳了之后经常感到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入职新公司后基本每周都会出门徒步,稍微有了一点活力。能够感觉自己的精力比之前稍强,尽管自身能量值还是很低,多出去走走总是好的。
另外打破了以前从不喝酒的惯常,今年在朋友的推荐下开始尝试精酿啤酒,喝了一些后依旧认为更喜欢奶茶。 不过我倒是对啤酒产生了一点兴趣,有开始看啤酒的酿造及工艺等内容的书。
我还是不会在正式的酒桌上喝酒,一般会直接拒绝。我一直认为酒桌文化就是糟粕,只会偶尔和朋友喝一下,并且不会超过 500ml。我很讨厌别人的命令让我喝酒,也不喜欢喝完之后脑袋有点沉的感觉,庆幸我的工作不需要和别人应酬。
人们在酒桌上释放自己的等级地位,乙方陪酒要把甲方给喝开心才好谈事,整个世界都有类似的规则,是人性的体现。我经常会联想到爬山,大家都说爬山要量力而行,不行了就要休息,但是劝酒是一杯接着一杯,你不喝就是看不起我。
适应一个人去吃饭做事
以前吃饭需要等搭子一起出发,没有想到其实已经一个人生活了好多年。今年很适应工作日独自去吃饭,吃火锅之类的大店成本比较高,会和人一起可以多点菜。
我一般吃惯几家店就很少会选择尝试别的新店,以前跟产品一起去吃饭,跟着她们探索不一样的店子和味道。今年跟我比较熟的产品都先一步离职,基本就没吃过新的店子,直到后来再跟另外一波人去吃饭。
情感
时间过得太快,现在看看大学生都觉得是小朋友,都已经快比他们大十岁了。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多久,年纪越来越大也开始考虑情感问题。并不是以前没有考虑过,而是没有做出过任何行动。
有这么一句话,「勇敢的人先享受世界」,但我这笨拙而怯懦的一生,从来没有主动向谁表达过爱意,只有多方思考后理性的回绝。 我总是会对一件事情评估出种种壁障,而选择不去做这件事情或者先拖到时间终结。
还是在十多年前,我记得那年柏油马路被炙烤到快要融化的夏天,路边油菜地金灿耀眼地汇聚成海。应该是她坐火车去北京旅游的那个夜晚,发来问询的短信,想着后面高中都不在一个学校,不知道当年那个男孩是怎么能成熟到这个地步,不想耽误别人的大好青春,编写带着善意但意思回绝的信息。
发送键按下,被子蒙住脑袋,泪水在手指上洇开,哽咽紧锁的喉咙被人掐住一样难受。那一夜,也不知道她怎么样了。而后没能考上同一所大学,所有的一切可能不是难以冲破的壁障,但也是我撞不开的堡垒吧。在 2019 年一次备份失误,丢了所有的短信记录和照片后,青涩懵懂的记忆以及那时的一切都逐渐远离了。
现在大概都是看到美女的原始冲动,很羡慕渣男的能力。考虑先学习搭讪艺术,但是拿捏人性这种东西估计会被我的性格和强烈的个人意志所影响而很难办到。
戒掉游戏
从 2016 年开始玩王者荣耀,这个游戏经常会成为我打发时间和消磨焦虑的宣泄口,经过了这么多年以及游戏的社交属性的定位,浪费了太多的时间。之前有几次想戒掉,但是没过两个月就又重新开始玩,这次没想到最终让我戒掉游戏的原因是买了电视机。
在家置办了 75 寸的电视机、回音壁和 AppleTV,我几乎从不去电影院看电影,这套设备让我的观影体验有了质的提升。简单说几句,其实不太建议普通用户去购买电视机,国内的流媒体片源的码率实在堪忧,需要有一定的折腾能力才能获得与你买的高档电视匹配的观影体验。
不过我没有精力再写有关电视选购的推荐了,就此为止。由于精力问题暂时也没开坑玩其他的游戏,如今闲余时间我一般会看电影或者看书。
AI 带来的震撼与改变
ChatGPT 在 2022 年底上线,给整个世界带来了很大的震撼与改变,而我则是在 2024 年才开始使用,尽管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在平时也带来了不少助力。
简单的代码脚本会直接让 GPT 生成,报错信息直接丢给 GPT 有时能给出解决方法,但是涉及到多系统多组件多链路的问题排查还是不太好用。
大模型机器人刚发布时我认为商业化很难,至今也是这样认为,但 AI 能力是如搜索一般的基建能力,卖 API 的公司会随着算力逐渐便宜而开始赚钱。
在我看来,AI 在给工作流提效上想象空间很大,未来几年可能会出现一些借助 AI 力量诞生的超级个体。
最后
整整花了 4 天多来写这篇年终总结,有点消耗时间,效率最高的最后一天还是因为 1 月即将结束。删除了几个小点,终于写到了最后这个标题,好不容易,好不容易。
这次用这样一句俗套但经典的话来结尾吧,「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罗曼罗兰」
始于 2025.1.4 午后
终于 2025.1.23 夜
来福士广场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