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感觉自己是一个非常矛盾的个体,对世界的感悟和认知不够。尽管我隐隐约约感觉在一些方面有了自己的思考,也形成了一点自己的「三观」和思维方式,但仍然发觉在世界上非常渺小与无力。
本文可能会记录到现在(2021.2)一些琐事和自认为觉得有趣和值得记录的事情。如果想到有一些内容要在其他文章中写,这里就适量删减,有一些数据强迫的我总是在这一块自我纠缠。
泫的 2020 年终总结
摸鱼现状
之前元旦的时候看到了很多大佬发了自己的年度总结,感觉自己其实也可以写一份,但还是因为太懒,不知道会拖延多久。相比起这类事件的总结,我可能更喜欢写写我更新的电子产品。在 2018 年底开始有意记录日记和一些琐事,结果当然是发现自己经常都是在摸鱼,很多时候感觉啥也没干一天就结束了。
想起来了之前在段子里看到《胡适留学日记》里面的那一段
7 月 4 日
新开这本日记,也为了督促自己下个学期多下些苦功。先要读完手边的莎士比亚的《亨利八世》。
7 月 13 日
打牌。
7 月 14 日
打牌。
7 月 15 日
打牌。
7 月 16 日
胡适之啊胡适之!你怎么能如此堕落!先前订下的学习计划你都忘了吗?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7 月 17 日
打牌。
当然段子只是段子,现在各种只摘录部分内容歪曲意思,然后发出来广为传播还让读者深信不疑的段子或者新闻多了去了。如果去看该日记的原文,你才知道胡适基本在做了正事之后再去打牌,而且后面还戒掉了打牌,这可能就是大佬和我这样弱鸡的区别吧。有兴趣可以看看 有哪些令大众深信不疑的谣言或负面知识? - 朱权的回答 - 知乎。
以前偶尔有一些阶段性总结,有的发在了 QQ 空间和博客,也有挺多没有公开。每年好像也都能有一些可以说是比较大或者值得记录的东西,自己平时有很多思考和感悟,但是有些东西列出了提纲之后就没有继续撰写成文,自己有太多的事情想做都没有做成,时间总是在拖延中一点点过去。
翻了一下 OneNote 里面博客的提纲,有几篇在 2020 年就已经构思好并且列好提纲的文章到现在都没有开始动笔,已经差不多快一年了,不知道啥时候能改善拖延的状况。
我经常感到自己的自我意识过多,在脑海里面想很多事情,或者是构思一篇可以写的文章,但是然后摸鱼以至于一直不动笔,TODO 堆积成山也没有很好地处理。经常是想的太多
,说的不少
,写的很少
。在这个信息化发展太快的时代,拥有强大的信息资源的搜索和获取能力感觉反而会让我变得更加焦虑,甚至自暴自弃。
挂科重修
认识我的朋友都知道,我在 19 年也就是研一的上学期挂了一门《高等工程数学》。其实进大学以来我的成绩挺一般,感觉比较浮躁,没有那种高中的认真劲(其实我高中也经常混,但是有老师等等鞭策),基本都是兴趣主导想干嘛。研一的时候就去上过两次课数学课,没花什么精力学,考前也就看了 4-5 天,结果自然是挂科。挂科带来的结果就是在我们实验室的老师问我为什么挂科的时候,我主动放弃了实验室的奖学金约七千块,然后在分配讨论会上留下一个“家里有矿”的传说名号。由于跟老师说好了放弃奖学金,我本人也就没去参加这个讨论会了。
研一的时候也还很忙,有老师这边的事情,还接了点活,两个月在课余时间大概赚了一万多,但是这次主动放弃奖学金其实还是有点损失(主动放弃是因为在研一时候开会说挂科就没有奖学金资格,但最后在实验室老师分配,由于实验室就我一个人挂科,我就主动放弃了),但总体问题不大。这次好好听课,没缺一节课,但是到快上完课的时候还是发现往年试卷题还有不少题目不会,老师上课讲的更多是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数值分析内容的演进,但是考试和讲课的内容却有一些差别,也跟我没完全理解并且推一遍艰涩的数学过程有关系,还是我太菜了。
最后在期末复习的时候,在同学和学弟们的助攻下学会了往年试卷基本所有大题的解题套路,2 小时考试在一个半小时写完了会的题目交卷,最后问题不大。我的经历都挺魔幻的,你们可能不太相信这么菜的我居然是保研的。如果以后有机会想写写我的前学生时代和后学生时代,希望能在毕业前写出来,有些东西过了一个时间段就会淡忘地差不多。
个人项目
其实很早以前就想有自己的个人项目,但是一直感觉自己的水平不太够,学习的速度又比较缓慢,所以也没有写「骗 star」的项目。这次为了给校招的简历做准备,然后在朋友建议下做什么东西也有了契机,在 2020 年 4 月左右就写了 gonelist。这是一个基于 onedrive 的在线网盘,相当于一个代理程序,可以把你的 onedrive 中的文件夹和文件分享出去。这项目使用 golang 开发,在我非常克制加上全都使用内存缓存的情况下,比其他市面原本 PHP 开发的网盘更容易部署(很多用户都是有兴趣但是不太会用 Linux 的站长),而且访问速度也快很多。
本来是放在自己的仓库下,但是因为我不会前端,还找了几个朋友一起,现在转到了我创立的 gonelist 这个组织(结果转过去之后个人账号下的 star 统计 😌 就没了)。之前在 v2ex 上面宣传过一次,很快就有了一百多 star,感谢很多热心的网友的支持。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收到了一些用户和网友给予反馈,这个产品也还有很多改进完善的地方,不过因为摸鱼,过了挺长时间才偶尔优化一下。现在慢慢有了 200 多个 star,最近还有人留言愿意帮助翻译成其他语言。
因为本科毕业之后以前做的东西没有继续维护,为了更新找工作的简历,所以在简历上把本科的项目全都直接扔了,换上了 gonelist,还写了一个简单的 中国地质大学开源镜像站同步程序,这个同步程序在本科学校内网运行并且提供支持,这里就不展开说了。
校招之旅
这一年比较重要的事情就是校招,因为实验室的关系,我并没有出去实习,还好 2 年前本科时候有过一小段短暂的实习经历,我的 Go 语言基础也是在那个时候开始入门。我的秋招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只算正式的投递到面试差不多也就 7 月底到 8 月底,共计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因为有了本科春招和秋招提前批的经验,在先前大概复习了两个月,其他的时间就写点自己的小项目,感觉有太多的东西需要学习,但是自己的效率并不高。
写了两篇文章,我的第二次校招之旅 和 两次校招后呕心沥血整理的指南,希望能给学弟学妹们一点小小帮助。虽然拿到了感觉还可以的 offer,因为自己平时写的服务常常是单机的,对于分布式和实际大并发的生产环境只有一点浅层的了解,还是挺担心毕业后去公司到底能不能做好自己的工作,希望自己能在工作之后有较快速度的成长。
我也常常会纠结,如果花很多时间捣鼓自己的产品,那么就少了时间去读更多的书,了解系统底层的原理,面试中也会比较吃亏,大佬们看了很多书,懂的东西也更多。但是转念一想,我的学习不就是为了能在编码和设计产品的时候有更加优秀的性能和体验,后来我也就稍微释然了。底层原理和一些经典的书籍必然是要看的,但是自己使用自己作品的乐趣和做产品被人使用的成就感也是我想要的,需要找一些平衡点来分配。
少数派与公众号
简单记录一下少数派和公众号的内容,这些我想之后放在记录我的博客之旅的文章中写,好像又挖了一个大坑。
少数派
我其实很早就关注了少数派这样一个小而美的网站,经常有一些高质量的文章和内容推荐,但是以前有些数据洁癖,不愿意使用手机号进行注册,不愿意在各种网上开通账号,导致很晚才在这个平台上注册。我以前写的大多都是技术博客,感觉不太适合在这个网站上发表,在他们网站上的其他被推荐的文章中大概可以窥见他们的风格。
直到 2020 年初疫情在家,因为 2019 年赚了相对充足的钱买了各种设备,而且我一直都是数码爱好者,买的数码设备都是经过各种比对的满足我各种需求的优质产品。我想着可以将自己购买到的设备写一篇文章,讲讲他们的优缺点和坑,于是写了 2019 我更新了哪些电子设备?,有了自己第一次的文章被推荐,在少数派有了接近 5000 次的阅读量。当然这些设备一直用到现在来看也完全不过时,足以证明我的眼光独到,哈哈。
在后来就在少数派写了几篇科普性和受众群体可能更多的文章,收获了我写三年博客之后的一份收入,稿费!虽然钱不多,但是也算是一个正向反馈激励我分享一些东西,这里毫不谦虚地说,在数码和软件等方面我比大多数人知道的太多了,平时在实验室常说的一句话是「没有人比我更懂电子产品」。在看一些文章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人的写的内容并不够深入,有种让我来我也行的感受,可能我的行文没有他们成熟,但是我的内容可能会比他们更好。但是也正像开头的摸鱼部分说的那样,我太懒惰以及摸鱼,以致于很多文章并没有写出来,还有一点就是我不愿意写太多特别小白的东西,导致受众可能并不是很多,而且有一些阅读门槛,这些信息之后在专门记录博客的文章里再详细写吧。
微信公众号
我是在 2020.10.31 在微信公众号发了第一篇文章,然后找设计朋友帮我做了现在的第一版公众号 logo。从 2020.10.31 到现在 2021.2.17 公众号也才 420 多个粉丝,我也没有花太多的心思专门写文,开始的近百个粉丝都是认识我的朋友,后来的粉丝则主要是通过我之前写的校招指南来的。感谢几个大佬的公众号以及少数派公众号转载,还有我的本科及研究生同学极为热情的转发。
尽管我知道专门写一个系列的文章再加上多宣传以及各个渠道的引流能够加速涨粉的速度,但是我并不想把这个作为 kpi,我在未来的一段时间也不会想着拿公众号来赚钱,尽管我知道现在公众号发硬广真的很赚钱(据说按照阅读量大概 0.8-1 元/次),按照一周一到两篇的速度发文会联系更多的读者,但是我常常在问自己真的有能力频繁输出那么多价值的干货信息吗?很多地方都在说输出倒闭输入,这是没错,但是我觉得我现在不会太适应这种写手的工作,同时写作的产量也不够排量,加上很多原因的考虑。如果未来我真的想做点自媒体之类的东西,我可能会更喜欢做数码产品方面的吧(虽然现在 B 站数码区已经挤不动了,逃。
这里顺带还想提一点,很多东西其实一手信息更有用,很多公众号作者就是看了几本书和一些资料之后整合了自己的理解,快餐式的学习和阅读在深度上还是不及直接看原本的内容,或者说各有优劣,知识在传播和再整合的过程中,有的信息会被削减以及掺杂其他的理解,当然掺杂的理解很多时候便于你更好地学习。不是说看公众号的文章不好,比如我就经常会给朋友推荐一些资料和文章,对于速成和有一些目的性的学习自然是非常有用的,但系统性的学习和沉淀积累还得看经典的书籍和 paper,愿君谨记。
随便一写就聊远了,这里回来。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直到现在还是活跃在 QQ,虽然微信的使用比例开始大大增加,平时还是对微信除了公众号以外的各种东西嗤之以鼻。如果身边的人都没用微信,我估计也不会用微信了。但是我依然捡起了之前为了测试代码功能开通的公众号,好像在打脸或者暗叫真香,当然我也承认。我想到了罗永浩原先在锤子发布会的时候对红点奖不屑一顾,甚至冷嘲热讽,但是之后又跑去领奖的情况。不过老罗领的那个奖还是比较有含金量的,如果对于红点奖感兴趣,可以看看 【茶茶】红点奖:靠报名费一年收千万,获奖后还要付费,红点原来是这样收割中国企业的钱!。
尽管之前写了为什么我要建立自己的公众号?,这篇文章其实完美地诠释了「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是下意识想去做某件事情后,自己再去找一堆做这个事情的理由」。我写公众号的原因很简单,在某个机缘巧合下看到了公众号《小林coding》
的文章,觉得他真的很棒,可以帮助影响到很多人,我本来就已经在写博客了,但是现在使用 RSS 进行订阅的人越来越少,读者都是看完就走,那我为什么不分发到公众号来呢。公众号的外链限制让文章中有很多外链的我较为烦恼,最好的阅读体验还是点击阅读原文去我博客看吧。
我考虑过信息流和打扰的问题。一些热心的读者关注了我的公众号,但是我的信息流一定能对他们产生帮助吗,挺多公众号各种卖课和转载的毫无营养的文章已经充斥了我们的信息流。难道我终究还是变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平时的屠龙者终成恶龙?微信公众号现在大概是国内的最大的内循环自媒体平台,但是并不是只有微信一条出路,有很多非常厉害的大佬都没有在公众号的平台上发展,而且以互联网原本开放分享的姿态运营自己的网站,依然有非常多的忠实读者和影响力。最后想来其实只要自己输出优质的内容帮助影响别人就好,途径只是让你传播发声的方式,就像博客一样,不管你用 WordPress 还是 hexo,都只是模板和界面,最终核心还是你的内容。
认知与思考
绝大多数人在日常发表的观点和建议都是主要站在自己知识储备和环境影响下得出的,我们需要学会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并不是说别人的观点和建议就一定不好,但是有些东西不一定适合你。我个人认为自己经常在文章里面输出强观点性的东西,但是很多内容也只是我在当下场景的认知,可能以后经过某些事情的影响也可能转变观念。
我会常常自我思考一些东西,但是百度谷歌不到满意的答案,然后有时候突然发现再看的一本书里面早早就已经写好答案以及更深一层的思考,让我想起「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阅读和学习一些著作可以让我窥探到一些伟人的思考方式和知识底蕴,可以更加深入地学习并解决问题,包括但不仅限于计算机的领域。
平时看书太慢挺令人苦恼,从一个点我会想到一些别的问题,然后去搜索找到一些信息之后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虽然在未来我也遇到过对应的问题出现并且恰好解决的情况,但是这样让我的学习和阅读速度大大降低。还有很多外界因素和信息流的干扰,没有能好好专注于某件事情,尽管我从小就很难稍长一点时间的专注(除非 😰 DeadLine),还是需要转变状态。
最后
好像挺多东西说得不太清楚,简单写写就已经写了很多,先就到这儿吧。总结起来就是自我意识过多,摸鱼太多,也浪费了很多时间在游戏等上面,但是思考水准和知识储备远远不够,希望能够集中精力高效学习吧。